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楚雄州北部金沙江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规划(2009稿)

  • 楚雄州生态环境局
  • 1153230001516792XM/2018-0411001
  • 2018-04-11 10:55:08

一、总论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楚雄州属于金沙江流域的区域包括元谋、姚安、大姚、永仁、武定和牟定县的全部地区以及南华、楚雄北部和禄丰县的西北地区,东邻昆明市,西接大理州和丽江市,北与四川省攀枝花市相连,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楚雄州面积的60.1%,其中元谋、大姚、姚安、永仁、武定和牟定县的全部地区和禄丰县黑井镇和妥安乡确定为楚雄州北部金沙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范围,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52%,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在我州的主要分布区

该区属内陆低纬度高原,以山区、半山区为主,主要山脉有百草岭及乌蒙山余脉。百草岭横贯大姚、姚安、永仁三县;乌蒙山余脉穿过武定、禄丰、元谋。最高点为大姚县境内的百草岭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主要河流有渔泡江、万马河、龙川江(蜻蛉河、勐岗河)、境内无天然湖泊。年平均风速1.7~2.9米/秒,常年主导风向西南风。规划区南部为地势较为平整的丘陵状高原,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因海拔悬殊,生境的垂直变化明显。区域内以中生代三叠纪及侏罗纪系的紫红色为主的砂、页岩地层分布,形成紫红色丘陵状高原。区内气候终年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年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左右。北部地貌以中山峡谷为主,深河谷海拔大都在800-1200米之间,山地海拔2500-3000米,年降水量仅为800毫米左右,干燥度在1.0-1.5之间,是云南省内最突出的少雨干旱地区之一,紫红色砂页岩层分布较多,抗侵蚀能力较低,加以地势起伏较大,土壤冲刷较重,保水能力较差。

规划区植被主要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山地森林以云南松、松栎混交林分布最广,干热河谷植被发达,山地硬叶常绿栎类分布广泛,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地有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海拔3200米以上到约4000米左右为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

2007年规划区总人口134.6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1.7%,少数民族人口59.22万人,占区域人口的43.9%。

(二)规划编制的背景

1.当前是楚雄州北部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同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按州人民政府的部署,由州环境保护局牵头,会同州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编制《楚雄州北部金沙江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规划》,作为《楚雄州北部金沙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

2.楚雄州北部金沙江流域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发展不快、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实力不强等是该区域加快发展的最大问题,2007年,楚北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85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5.82亿元)和固定资产投资(39.81亿元)分别仅占全州的33.5%、10.7%和33.9%,这与占全州52%和51.7的区域国土面积和总人口极不相称,经济发展明显低于全州平均水平。到2015年,要实现规划区GDP总量达到260亿元,占全州总量的40%左右,人均GDP达到18000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以及到2020年,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位于云南省先进行列,GDP总量超过520亿元占全州总量的50%左右,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尽快缩小差距,实现发展目标。

3.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加大。楚雄州北部金沙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我州重要的资源富集区,以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优势的产业将被进一步强化,结构性污染问题将日益突出。将对未来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4.环境保护面临难得的机遇。国家和社会各界已认识到我国已进入资源短缺和环境约束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保障,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使区域城乡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重点区域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相适应的环境条件。

2.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继续推进老污染源的稳定达标排放,强化源头治理、全过程监控和污染物达标排放。

——强化法制,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重视用经济手段引导绿色消费,用环保设施市场化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和高效的环境监管机制。

——少欠“新帐”,多还“旧帐”。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重点流域和城市的环境质量。

——注重衔接,统一协调。要与 “十一五”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未来“十二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取向相统一。要协调各方行动,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州县协力,集中力量,争取在特定领域取得显著效果。

——突出政府职能。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应紧紧围绕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目标任务明确政府的环境事权,对企业、市场、社会只提指导性要求。

——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超前性。

(三)规划编制依据

1、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楚雄州北部金沙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楚政办通[2008]129号;

2、楚雄州北部金沙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楚雄州北部金沙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3、《楚雄州(2007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

(四)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文本框: 自然与社会经济文本框: 环境质量文本框: 污染源文本框: 环境管理文本框: 环保基础设施

二、当前环境状况

规划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局部地区水污染问题有所缓解,地表主要河流水质基本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水平,环境管理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与环境处于协调发展态势。

(一)环境质量状况

1.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根据历年监测,除禄丰和武定为二级外,各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均为一级。

2、县城饮用水源地水质能满足饮用水环境质量要求。规划区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元马镇官能自流井、丙间水库、洋派水库、改水河水库、大坝水库、石洞水库、中屯水库、龙虎水库、白拉口水库、尼白租水库、恕德龙潭、石将军龙潭和麦良田龙潭共11个水源地。2008年对水源地进行了环境状况调查,同时对水源地保护区进行了划分,编制了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通过调查监测显示,5个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标准,8个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少数水源地个别指标超标,丙间水库、中屯水库和龙虎水库COD超标,洋派水库、丙间水库和石洞水库总磷超标。总体水环境质量良好,能满足饮用水环境质量要求。

3.河流水质现状规划区开展监测的主要河流为龙川江。根据2007年环境统计公报,龙川江至大湾子开展监测的7个断面水质情况为:三家塘断面为IV类水质,毛板桥、江边、大湾子三个断面为III类水质,小天城、小河口、黄瓜园断面为超Ⅳ类水质。其中:小天城、小河口和黄瓜园3个断面的水质未达到水体功能区划分的Ⅳ类标准,毛板桥、江边、大湾子三个断面达到了水体功能区划分的III类水质标准,三家塘断面亦达到了水体功能区划分的IV类水质标准。断面达标率与2006年保持一致,为57.1%。

4.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州、县环境监测站2007~2008期间对县城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统计结果:昼间大姚县、武定县、禄丰县区域环境噪声为1类,永仁县为2类,夜间大姚县1类,武定县、禄丰县为2类,永仁县3类。城区交通噪声:禄丰县平均等效声级值64.7分贝,大姚县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71.2分贝。武定县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71.2分贝。永仁县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76.1分贝。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县城2个、轻度污染的2个、中度污染的1个,受到污染的主要是县城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55db。有3个县城区域环境噪声超标。

(二)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明显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得到加强通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促使建设项目做到选址合理,有效地控制新增工业污染源,避免了建设项目产生大的环境污染。

2.全面加强污染源监管严格贯彻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强化污染源日常监管,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效果,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检查和管理,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限期整改,并征收超标排污费,实现达标排放;启动并稳步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对重点污染源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实施在线监控;组织打击不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推动污染源的全面监督管理。

3.有效防止污染返弹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政策法规和产业政策,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能耗、重污染项目建设,巩固了取缔关停“十五小”的成果,防止了污染返弹现象。

(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初步进展

目前各县的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经全面结束,得到了省环保厅的批复文件。

(四) 生态保护稳步开展

1.开展了生态保护规划及建设前期工作

编制完成了《楚雄生态州建设规划》;

《楚雄州生态功能区划》;

《大姚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永仁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元谋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武定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牟定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姚安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现状调查。

2、自然保护区建设初见成效。

规划区已建立州级自然保护区9个,分别是牟定白马山自然保护区、化佛山自然保护区、永仁方山自然保护区、武定狮子山自然保护区、大姚昙华山自然保护区、姚安县大尖山自然保护区、三峰山自然保护区、花椒园自然保护区和元谋土林州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为103482公顷,占规划区面积的7%。保护对象主要是森林、珍稀动物、自然风景、地貌景观。

3生态示范创建进展顺利

生态县、生态乡镇、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规划区武定县被批准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已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元谋县元马镇、武定县发窝乡、牟定县共和镇、大姚县昙华乡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永仁县蔬菜繁制种基地建设与加工”、“元谋县蔬菜基地”进入《云南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五)环保能力进一步增强

1.县级环境保护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得到明显增加,规划区6个县相继2006年、2007年挂牌设立独立建制的环境保护局,设立了环境监察大队,监督执法装备有所改善。环保机构现有人员68人,与2005年相比,环保队伍不断充实,环境监察机构逐步完善。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重视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环保队伍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树立了环保新形象。

2.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状制度。环保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把手的政绩考核内容,逐步形成 “政府领导、环保监督、公众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

三、环境保护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充分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力争使区域规划期内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5%,到2015年,GDP总量达到260亿元,占全州总量的40%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和0.6万元;以及到2020年,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位于云南省先进行列,GDP总量超过520亿元占全州总量的50%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和1万元。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41:35左右,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8:36左右。区域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8-2.0%,2020年区域内城镇化水平率达到5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75万人。

(二)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

1.加快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当前,是我州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 “工业强州”战略,到2010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是烟草工业、冶金工业、制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六大工业产业;工业经济增长以5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为支撑;处在金沙江和元江水系一级支流的流域内。无论空气环境还是水环境都处于环境敏感区。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2.粗放型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当前,规划区经济增长方式仍属粗放型增长。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较大,资源消耗高、污染重的行业比重较大;除烟草制品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发展较为缓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引进资金、技术和科技人才困难,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生产经营粗放、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低,矿产资源深度开发不足,生物资源开发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低档次的原料生产。“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同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将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3.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与资源开发的矛盾。规划区是以山区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5%;大部为少水带,境内无天然湖泊,大部分河流属季节性河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省一半;土地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耕地少,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且耕地呈 “坡地多、平田少、旱地多、水田和水浇地少”的特点;农村面源污染加剧,耕地质量和农村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呈边治理边流失状况,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将不断增加。长江三峡库区上游,生态环境既敏感又脆弱。同时又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加快发展势在必行,自然资源开发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将导致以水土流失、河流断流和生物多样性下降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

(三)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更加艰巨规划期内,区域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5%,城镇化水平率达到48%以上,工业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区域将重点培植新型工业、特色高效农业、新能源、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建设钢铁、钛、化工、建材生产加工基地,逐步形成禄武工业聚集区,建设绿色食品、纺织、有色金属加工基地,逐步形成元永工业聚集区。着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特色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区域合作发展、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使楚北地区成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次增长极。

2.水污染和饮用水环境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规划区内对龙川江开展水质监测显示: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初步遏制了水质恶化的趋势,一些监测断面水质明显好转,但城市下游断面水质没有根本转变。小天城、小河口、黄瓜园断面为超Ⅳ类水质,未达到水体功能区划分的Ⅳ类标准;规划区6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尚未完全开展规范化监测,一些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存在隐患。2008年开展的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显示,少数水源地个别指标超标,丙间水库、中屯水库和龙虎水库COD超标,洋派水库、丙间水库和石洞水库总磷超标

3.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问题日趋加重。规划区目前还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龙川江,造成小河口断面氨氮超标,形成劣Ⅴ类水质。其它县城生活污水均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河流,加重了水环境污染;无规范的垃圾处理场,远跟不上城镇发展需求,二次污染严重;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问题还没有解决,安全隐患仍然存在;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粉尘污染、机动车废气污染将使城市市区环境污染增大。

4.区域环境噪声超标问题比较突出2007-2008年环境监测显示,规划区开展监测的5个县城中,1个县城的夜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大于50分贝。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县城2个、轻度污染的2个、中度污染的1个,受到污染的主要是县城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55db。3个县城昼间城区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均大于70分贝,不同程度的存在噪声污染。

5.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渐显现随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药、化肥、农膜使用量增加,生活日用品种类和数量增加。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处置不当的禽畜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对水体和空气造成的污染;残留农药、化肥、塑料薄膜以及处置不当的废塑料、废电池、废酒瓶、废药瓶、废电器等生活废物、工厂废弃物、矿山尾矿,使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有害成分超标问题也日渐显现。

6.环境保护机构能力仍然薄弱十五以来,虽然环境管理机构得到明显增加,规划区6个县相继2006年、2007年挂牌设立独立建制的环境保护局,但县以下没有环境管理机构及人员,新成立的环保局,从人员编制到知识结构、办公用房及执法装备都远不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2008年底规划区6个县环境管理人员平均仅11人。

环境监测机构不健全,监测能力薄弱。规划区仅大姚、元谋2个县建立了环境监测站,且尚未形成工作能力,造成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只能靠州环境监测站在五年中监测1~2次,难于及时掌握空气环境质量、环境噪声质量的变化趋势;难于对环境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和考核;难于全面开展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难于全面开展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从而难于对环境监管和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给予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环保投入不足。“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基本原则落实不够,政府资金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环保投入的能力不强,环境保护的总体投入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例偏低,与基本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资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四、环境保护目标

(一)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争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环境质量的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同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2.阶段目标:

(1)2015年目标:主要河流地表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龙川江断面水质逐步得到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武定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活动深入开展,县城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地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开始恢复,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能较好协调和处理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保护促发展。

(2)2020年目标:工业污染得到总体控制,城市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状况全面改善,基本满足小康社会的要求,初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具体指标

环境保护具体指标由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治理和污染预防指标构成。

1.指标选择的原则

(1) 少而精。以能反映环境保护导向的关键指标为主,部分指标、次一层次指标、工作要求性指标在主要任务中提出。

(2)注重与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衔接。

(3)可统计可监测。环境保护指标必须是能考核、可监测的,具有常规、定期、法定的数据来源。

(4) 能反映我州环保工作的重点。

2.指标的性质

(1) 环境质量指标。反映环境保护工作的意图,属于预期性指标,需要动员各部门、加强监管和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2)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是省对我州考核的指标,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属于约束性指标,需要加强老污染源的治理和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确保实现。

(3) 污染防治指标。属于导向性指标,引导全社会走循环经济之路,节能降耗。

3.具体指标(见表4-1)

表4-1 环境保护规划具体指标

类 别

指 标 名 称

指 标 描 述

2015年

2020

水环境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见表4-2)水质

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水源地数

>10个

>13

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达标率(省控和州控监测断面)

%

> 60

>90

大气环境

重点城市(楚雄市)空气环境质量

好于等于二级标准天数

> 300

>340

声环境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dB的县城

(居住区昼间)%

>50

>70

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70dB的县城

(交通干线两侧功能区)%

>50

>70

生态环境

自然保护区建设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7

8

森林覆盖率

%

67

70

辐射环境

核与辐射环境水平

指电磁辐射水平符合国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达标

达标

总量控制

化学耗氧量排放量

省下达控制的指标内

二氧化硫排放量

省下达控制的指标内

污染治理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基本得到安全处置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50

>8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60

>85

放射源及放射性废物收储率

%

>95

100

污染预防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85

>90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60

>85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 11

< 9

单位GDP化学耗氧量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 6

< 5

五、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一) 加强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

1.以饮用水环境安全和流域污染防治为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

(1)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

保护和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证水质达Ⅲ类标准以上。对划定的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要加强管理,严格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水源保护区。禁止一切可能污染和破坏水源地的各种行为和开发活动。各乡镇也要因地制宜地划定饮用水源地。(见表4-2)

加大农村居民饮用水源地保护。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切实加强对有饮用水功能的水库、坝塘、河流、山泉、水井的保护,防止工业污染和垃圾、畜禽粪便、农药化肥污染;要积极鼓励、支持建设积水水池。让广大村民有水喝,喝上干净水。

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源地监测制度,对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定期监测。

表4-2 各县饮用水源地拟定表

县(市)

饮用水源地名称

省、州考核

备用考核

姚安县

洋派水库、改水河水库

大姚县

大坝水库、石洞水库

永仁县

白拉口水库、尼白租水库

牟定县

中屯水库、大跃进

龙虎水库

元谋县

官能自流井、丙间水库

麻柳、孟连水库

武定县

石将军〈地下水〉、恕德龙潭、麦良田龙潭

石门坎水库

合计

13

4

(2)着重解决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环境问题

——实施万马河、永定河、冷水河、紫甸河、勐岗河、勐果河、流蜻岭河、石者河、菜园河等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加强水质监测,严格控制和减轻沿岸重金属、油类、氨氮、总磷排放。

——落实《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确定的项目,抓好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纳入规划的项目能够尽快实施。

——完善市镇规划,超前或同步建设和完善配套排水管网,加快各县城污水处理厂立项建设步伐,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

2.控制重点行业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1)重化工业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产业政策,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发展规划要求的项目。对与环境保护要求不相适应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实行关、停、并、转、迁。调整工业空间布局,推进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促进企业在搬迁中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换代。

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度要求。在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江河源头等环境敏感区以及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的区域,严格控制新建污染项目。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禁止项目建设。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加快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并探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的生态设计,推动工业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2)能源产业

建立水电资源开发与地方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资源开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科学制定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确保水电开发的生态安全。

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电、油、气在一次性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加大洗选、型煤、水煤浆、煤气化和高效燃烧技术等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秸秆发展农村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3)农特产品加工业

农特产品加工(包括生物化工)是规划区工业废水主要污染源,如绿色食品工业、天然药业、柠檬酸、依康酸和各种酒类生产,是水污染物治理的重点。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抑劣抚优为重点,推进农特产品加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污染集中处理,努力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的科技攻关,创新治理思路,提高废物再利用水平。

3.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1)综合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对新建、在建的燃煤供热设备必须按环评报告书(表)中提出的烟气脱硫要求实施烟气脱硫。

改善城市燃料结构,逐步淘汰市区小型燃煤炉、窑、灶,提高城市的气化率。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逐步建立机动车辆销售环保准入制度,推行清洁燃料车。

加强城市交通运输和工程施工过程的防尘、抑尘管理。建设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施工场地废弃物堆放、清运的监管,努力减轻烟尘、粉尘、扬尘污染,不断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改善城市绿化系统,增加绿地覆盖率。实施城市中心区和道路两侧的增绿添绿工程。

重点防治化工、冶金(含有色)、和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硫污染;做好二氧化硫排污收费工作。

(2)开展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城市环境热点问题。

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根本目标,以公众关心的环境敏感问题为主要切入口和工作重点,着重解决城市噪声、油烟扰民问题,建筑扬尘和垃圾管理与控制问题。通过“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安静小区”、“绿色工地”等创建工作,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开展机动车尾气管理的基础研究和准备工作、重点城市进行机动车尾气管理实践,不断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优化增长

1.实行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要与环境承载能力相统一、区域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按照优化开发的思想,搞好国民经济布局和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改变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物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努力化解资源瓶颈制约,努力做到增产减污。

(1)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工业园区选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化的要求,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应在离城镇较远、环境不敏感的地方建立工业园区,保证城镇扩大后不会形成功能混杂的局面。推进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增强工业园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引导关联企业向各类工业园区聚集,促进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和废物的综合利用。

(2)严格环境准入。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重要河流两岸,严禁布置可能造成污染隐患的工业企业,防止有重大环境风险的项目进入我州。

对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依法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和国家禁止的开发活动,自然保护区以外边缘地带的经济发展要发挥好生态资源优势,用经营生态资源的理念发展区域经济。

(3)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制度。对与环境保护要求不相适应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实行关、停、并、转、迁,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对规模不经济、污染严重的造纸、电镀、化工、冶炼、炼焦、建材、火电等“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或者落后的工艺、设备实行强制淘汰,防止死灰复燃,或通过以大带小的办法,实施企业整合,实现污染集中控制,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提升管理水平。

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抓好冶金(含有色)、化工、建材造纸等关键行业清洁生产,培育一批废物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强度低的环境友好企业,创建一批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企业。新建项目工业要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或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3.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切实抓好大姚工业园区、元谋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建设、改造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引导冶金、化工、煤炭、建材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关键行业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将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财政预算。

(三)推动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1.积极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基础性工作

2009年进入《楚雄生态州建设规划》的实施阶段;

2010年前6县完成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2015年前规划区80%的乡镇完成生态乡镇建设;

2020年实现生态州建设。

2.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争2015年前规划区自然保护区个数达11个,新建大姚百草岭自然保护区、三潭自然保护区和元谋县三月山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8%。

促进自然保护区发展重点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促进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3.加强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监管

——提高矿产、水、森林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强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监管,遏制人为生态破坏。

——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提高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能力,重点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对矿山、采石场等资源开发区、地质塌

陷地、大型项目建设区的裸露工作面开展生态恢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防止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加大各县城镇公路沿线近山、面山植树造林力度,退出坡耕地,消灭裸土地。

——加强旅游开发监管,加强景区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重点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加大对水电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力度,提高监管能力。制定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4.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的指导,重点中心镇要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保护农村饮用水源,改善水质。划定水源保护区,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生长调节素,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开展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养殖业污染物处理设施,防治畜禽粪便、废水污染环境。

——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城镇和节水型社会。

——合理调整乡镇工业布局,推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禁止将污水和垃圾倒入河流和库塘,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整治镇容村貌。

——推行农村沼气建设,推广秸秆及其他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禁止露天焚烧或随意弃置。

——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乡镇、旅游乡镇和生态家园。

(四)加强环境管理能力,提高环保执法和应急能力

尽快提高环境保护应急能力、执法能力和环境管理支撑能力,重点解决环境保护任务日益繁重与当前环境管理滞后的矛盾。

1.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统一、精简、效能原则,全面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加强县级环境管理部门,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环境影响评估机构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环境监测、统计、科研、信息的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业务水平;有条件的乡镇设立环境保护站(所)。

2.提高环境保护现场执法能力。加强环境执法队伍的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关于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力争6个县级环境监察机构达国家二级标准。

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环境监察装备建设,因地制宜配备执法交通工具,完善现场取证设备和污染事故应急设备。

3.初步建成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逐步建立环境监测站,提高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覆盖面,增强环境监测的时效性,区域环境质量的可比性,为政府加强环境管理和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快建设全州环境空气质量、河流控制断面、重点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续建1套大气连续监测系统,实现元谋县城区大气

连续监测,并能对本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周报。

——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响应监测机制,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和污染事故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4.提高环保宣传教育能力

——切实提高县环保局环境宣传教育的能力水平。具备教育培训、环境展示、信息资料、青少年环境教育等综合功能。

——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培训等为载体,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为核心,以党政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青少年、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宣传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搭建环保公众参与平台。

——推进各类学校、社区的省、州绿色系列创建。

六、环境保护重点工程规划

(一) 重点工程项目

围绕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立足于解决关键的环境问题,规划提出着力实施的“六大”重点环境保护工程。

1.环保自身能力与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工程。包括环境监测能力、环境执法能力、环境宣传教育能力、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内容,6个项目,总投资约3280万元,有以下内容组成:

(1)环境监测和应急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配置元谋1套大气连续监测系统;建立大气自动传输系统。

地表水、降水、噪声监测。实现元谋县、大姚县2个三级站的相应仪器设备全部达标。建设监测数据信息处理系统。

按标准填平补齐已建立的牟定县、武定县监测站相应的仪器设备,尽快形成监测能力。

建立姚安县、永仁环境监测站,逐步配备三级站相应的仪器设备。

(2)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包括购置环境监察现场执法取证设备、污染事故应急装备、配套办公设备、开展业务培训等内容。

(3)宣传教育能力建设:购置环境宣教装备,成立宣教中心。

(4)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包括环境政务系统建设、培训及维护、环境业务系统建设等内容。

2.饮用水安全及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包括保证饮用水安全及区域环境安全项目、实施龙川江流域工业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万马河、永定河、冷水河、六渡河、紫甸河、勐岗河、勐果河、菜园河等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13个项目,总投资68449.9万元。

(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根据省政府批复的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在规划区的1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范围标志牌,并实施水污染点源治理,消除安全隐患,完善监控设施。总投资15000万元。

(2)保证区域环境安全项目包括牟定渝滇化工有限公司含铬废渣无害化处置工程、牟定县含铬废水治理、武定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牟定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6个项目。总投资26395.9万元。

(3)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包括永仁县万马河流域、牟定县龙川河流域、冷水河流域、紫甸河流域及勐岗河、武定县勐果河、菜园河、大姚县金沙江流域、永仁县永定河流域生态恢复与建设。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编制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进行生态植被恢复等综合治理。确保流域生态良好,水资源得到有序开发和持续利用,共6个项目。总投资27054万元。

3、工业、农业及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包括工业园区污染防治、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绿色农业示范建设及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示范项目,共16个项目。总投资41864万元。

4.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主要包括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县建设规划、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新建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共12个项目,总投资50062万元。

5.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主要包括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乡镇及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畜禽污染防治及农产品初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内容。共6个项目,总投资21458万元。其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项目投资7800万元,在2009-2015年期间投资3000万元,2015-2020年接转项目投资4800万元。

6.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6个县6座污水处理厂及6个城市垃圾处理场。总投资49837.6万元。

20个集镇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1.38亿。20个集镇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0.68亿。

(1)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总规模为日处理垃圾395吨,总投资17817.6万元。2009-2012年大姚、姚安、牟定、武定、元谋、永仁垃圾处理工程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2)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5.75万吨,新增再生水利用量1万吨/日,新建及改造配套管网长度101.9公里,总投资32020万元。加快已开工建设的永仁、大姚、牟定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早日建成投入使用。2009~2010年投资建设武定县、姚安县及元谋县污水处理厂3座。投资20836万元。

(3)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在规划区每个县建设3个集镇污水处理厂,以及禄丰县黑井镇、妥安乡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共20个。总投资13800万元,其中,2009-2015年建设6个,总投资4600万元,2015-2020年建14个,总投资9200万元。

(4)集镇垃圾处理工程:在规划区每个县建设3个集镇污水处理厂,以及禄丰县黑井镇、妥安乡集镇垃圾处理工程共20个。总投资6800万元,其中,2009-2015年建设6个,总投资2240万元,2015-2020年建14个,总投资4560万元。

(二)环境保护投资

根据国家的要求和我州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规划期限内要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改善重点区域环境质量,实施重点工程项目64个,共需要环境保护投资25.20亿元。其中,按规划项目实施期限在2009-2015期间实施项目需要投资20.07亿元,约占同期生产总值的80%;其中11个项目在“十一五”期间部份实施,在2015~2020年期间滚动实施,接转项目投资5.13亿元。这些工程需要申请国家和省支持,并调动各种资源,集中力量和资金,重点建设。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筹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进行资金筹措。实施规划环境保护重点工程中,争取国家和省投资19.07亿元,州、县(市)自筹5.804亿元,企业自筹0.449亿元。

七、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1.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和部门都要有一位领导分管环保工作,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级政府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部署环保工作,制订并组织实施环保规划,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实现环境目标。各级人民政府要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环保工作,并接受监督。

2.建立环境保护领导责任考核制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评优创先活动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建立问责制,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

3.建立科学决策程序和决策方式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规划环评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制定与实施中的作用,使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规范化、制度化。

4.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强化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对全州环保工作统一监管的职能,各级政府要明确发改、财政、建设、林业、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和任务,加强组织协调,探索环境多要素综合管理机制。

(二)加强环境执法

1.推进环境法制建设。提高环境监察执法地位、能力和水平,规范环境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彻底扭转“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

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三同时”制度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切入点,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控制污染新增量;依法推动规划环评,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三同时”制度,清理违规建设项目。建立基于环境审计和排放绩效的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完善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发放制度,加强排污许可证的动态管理。

3.加强执法监督继续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和重点区域的环境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不能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和污染反弹严重的地区,停止审批和核准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重要自然遗产地等生态敏感区域要加大监管力度,制止不当开发行为;对污染严重的流域和环境容量小的流域实行限期治理。

(三)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1.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产业和环境友好产品给予税收减免、优先采购;资源定价要有利于环境保护;以排污费、政府投入、社会捐助为基础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和技术;矿产资源开发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开发利用单位应该对生态环境做出补偿。

2.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研究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指南,定期发布或更新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统一标识,凡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产品、服务和企业,政府优先采购,以鼓励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环境友好的技术和工艺,同时引导大众绿色消费,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四)完善环境保护财政投入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重点区域和流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及恢复和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切实解决“收支两条线”问题。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五)推动环境科技进步

加大环境科技和研究条件的支持力度,建设环保科技基础平台。针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重大环境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切实提高科学管理环境的能力,提高环境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州环境管理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六)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是全民的事业,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引导公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关注和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2.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法律意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责任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守法意识,明确环境保护责任。

3.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环保政务公开,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发布城市空气、城市噪声、饮用水源水质、重点流域水质、污染事故、环保政策法规、环保项目审批和案件处理等环境信息。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4.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有序地参与环境保护。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各级环保部门要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的作用,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

(七)积极争取环境保护的对外合作

积极引进外资,争取利用世行贷款实施城市环境建设项目,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重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和环境合作,合理引进技术、资源和经验,又要严格防范污染转入、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

(八)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环境保护规划是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要分年度将规划确定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实施主体和责任。对按要求进行过环评审批的重点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监测评估,评估规划和项目的实施情况,提出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等建议。定期发布监测评估结果,促进规划的实施和项目的有效监督管理。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楚雄州环保局 发布人:532300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