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楚雄州姚安县200MW/400MWh独立储能示范项目送出工程拟审查公示

  • 楚雄州生态环境局
  • 1153230001516792XM-/2025-0807001
  • 2025-08-07 09:11:00

楚雄州生态环境局关于楚雄州姚安县200MW/400MWh独立储能示范项目送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查情况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联系电话:0878-30241770878-6160885(楚雄州政务中心受理窗口)公示期: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通讯地址:楚雄市北浦路118号楚雄州生态环境局

传真:0878-3017979   邮编:675000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评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楚雄州姚安县200MW/400MWh独立储能示范项目送出工程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太平镇

姚安远信新型储能有限公司

大理厚德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本项目线路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太平镇境内,为蜻蛉河流域。楚雄州姚安县200MW/400MWh独立储能示范项目送出工程姚安远信新型储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线路全长6.307km,项目占地总规模0.67hm²总投资2000万元,环保投资41万元。建设内容包括:1)过渡方案:①220kV鹿兴线π接入储能电站220kV升压站(弥兴光伏侧)(B)路径长2.73km220kV鹿兴线π接入储能电站220kV升压站(鹿城变侧)(C)路径长2.87km。其中BN1-AN4B回和C回同塔双回架设长0.36km

2)终期方案:①220kV光禄变~储能电站220kV升压站线路(A),路径长0.707km220kV光禄变建成后拆除AN4-BN1-BN2-BN3线路长0.71km拆除BN1-CN1线路长0.36km拆除铁塔BN1BN2分别从CN1BN3改接入220kV光禄变(改接部分不在本次评价范围内)。

项目属于未批先建,项目已2025215开工建设截至202541日已经建设完成的输电线塔杆共12(分别为AN4BN1BN2BN3BN4BN5BN6BN7CN1CN2CN3CN4号塔杆)1个塔杆塔基完成基础开挖(AN2塔杆)2个塔杆塔基完成场地平整开挖(分别为AN1AN3塔杆)2个塔杆建设一半(分别为CN5BN8号塔杆)17个塔杆进场道路均进行了开挖或者道路扩宽,塔杆还未进行铺线。根据本次评价调查,项目区内未发生废水直接外排现象、未发生噪声污染事故等。未收到任何环保投诉或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经调查,项目已建内容施工期间,采取了如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污染影响控制措施

1、噪声控制措施采用低噪声设备,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养护,避免设备因部件损坏而加大其工作时的声压级;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进行施工;车辆出入施工场地及经过居民区、声环境敏感区时,应低速、禁鸣经调查,已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未发生噪声污染事故,后续施工过程中采取以上噪声控制措施后,施工期噪声能够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

2、扬尘控制措施采取湿法作业方式,每天定时对施工场地及运输道路进行洒水降尘。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早、午、晚各洒水1次,在各作业区邻近村庄居民区区域,应加大洒水降尘力度若遇大风或干燥天气,可适当增加洒水次数,最大限度减少扬尘量。施工现场内的水泥、黄沙等粉状材料应尽量袋装密封,散装建筑材料堆放时应采取覆盖遮挡措施材料堆放要避开风口,并与施工道路和周围居民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风起扬尘和车辆交通带起的扬尘。在施工场地设置专人监管建筑垃圾的收集和及时清运处置,防止二次扬尘污染。装运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的车辆应进行覆盖遮挡,粉状材料采取密闭式运输,避免沿途抛洒扬尘。保持车辆整洁,防止车辆轮胎夹带泥土。选择尾气排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并加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维护和保养在施工期间,执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等相关要求,落实施工扬尘控制措施,在施工合同中确定扬尘污染防治目标及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施工作业人员上岗前,施工单位应组织以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扬尘防治日常教育培训和考核等。经调查,已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后续施工过程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气得到有效管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措施可行。

3、废水控制措施本项目输电线路施工人员沿线分散,工程施工营地布置于项目区较近的村落中,租用当地民房及空置房屋供施工人员生活。仅在施工场地产生少量的洗手废水,产生量较少,直接用作洒水降尘;塔基浇筑混凝土拌合冲洗废水经临时沉淀池澄清后回用于塔基混凝土搅拌和洒水降尘,不外排;施工场地远离地表水体布置,不得在地表水中清洗车辆及施工器具。杜绝各种污水的无组织排放,特别是不得以渗坑、渗井或者漫流等形式排放。项目施工期间禁止在河道管护范围及近河两侧设置堆料场、牵张场施工生产区等经调查,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未发生废水直接外排现象,未发生污染投诉事件。后续施工过程将继续采取以上废水控制措施。

4、固废控制措施施工区域设置垃圾桶,输电线路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统一进行清运处理。建筑垃圾中混凝土、砂石、废砖块等不可回用的同填方一同回填,废弃导线、包装材料等可回收利用的进行回用。项目开挖土石方全部用于回填,不产生废弃土石方。根据调查,已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类固废均已得到妥善处置,现场未发现固体废物随地堆放、丢弃等现象

二、生态影响控制措施

1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场地生态保护措施线路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开挖的范围,避免不必要的开挖和过多的破坏原状土,以利于水土保持要求和塔基边坡的稳定。岩石和地质比较稳定的塔位,在设计允许的前提下,基础底板尽量采用以土代模的施工方法,减少土石方的开挖量。基坑开挖尽量保持坑壁成型完好,并做好弃土的处理,避免坑内积水以及影响周围环境和破坏植被,基础坑开挖好后应尽快浇筑混凝土。在铁塔基础基面开挖时,根据铁塔不等高腿的配置情况,结合现场实际地形慎重进行挖方作业;挖方时,上坡边坡一次按规定放足,避免立塔完成后进行二次放坡;基础高差超过3m时,注意内边坡保护,尽量少挖土方,当内边坡放坡不足时,砌挡土墙;对降基较大的塔位,在坡脚修筑排水沟,在坡顶修筑截水沟,有效地疏导坡上的水流,防止雨水对已开挖坡面和基面的冲刷;施工中保护边坡稳定和尽量不破坏自然植被。基础施工时,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做到随挖随浇制基础,同时做好基面及基坑的排水工作;基坑开挖时,尽量减少对基底土层的扰动。

2)施工期植被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a.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按照划定范围施工,禁止越界施工,禁止滥砍滥伐。b.施工过程中禁止向用地范围外的耕地倾倒弃土以及生活垃圾。c.加强用火管理,严禁由于用火不当引发森林火灾。d.禁止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带入外来物种。

2)减缓措施a.在施工红线范围内尽量保留乔木、灌木等植株,减小生物量损失。b.合理开挖,保留表层土。塔基开挖时应将表层土与下层土分开,暂时保存表层土用于今后的回填,以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利于植被的恢复,土石方临时堆场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c.塔材、金具等材料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应尽快进行组装,减少施工材料临时堆放点对植被的占压。d.严格按照林业主管部门下发的林地使用许可证规定的占地范围和林木采伐证规定的林木采伐数量进行采伐作业。e.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应集中收集装袋,并在结束施工时带出施工区域,不得随意丢弃。f.线路经过林区时,采用高跨设计,避免大范围砍伐林木现象,施工中通过采用空中张力放线技术,减小放线通道的林木砍伐量。

3)恢复与补偿措施a.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用的土地进行植被恢复或复耕,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下,选取当地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保证绿化栽植的成活率b.塔基施工结束后可在塔基占地范围内进行人工植被恢复,增加塔基处植被盖度,人工恢复以当地植物为主,禁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c.对于永久性占用的林地,应根据有关规定采取异地补偿的方法恢复,原则上应损失多少必须补充多少,并采取人工抚育至少5年的措施,使每公顷生物量不低于原有水平,并向被征用单位支付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向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4)管理措施a.做好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区域,做好施工期间的生态环境宣传警示教育,严禁随意砍伐林木。b.加强施工管理,禁止随意扩大占地范围,禁止任意砍伐施工区周边植被。c.严格施工期项目场区烟火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d.工程施工单位应加强与当地林业管理部门的联系,做好护林防火的宣传工作,强化火源管理,降低火灾隐患。e.植被恢复区应注意加强管理巡查,做好浇水、施肥保障措施,若发现种植的植物死亡,应查明死亡原因,并进行补种和加强管理。

3)施工期动物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合理安排,科学组织施工,禁止夜间施工。在施工中,如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要及时报告当地林业部门,并按照《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 1113-2020)中相关要求施工区发现有保护动物时应暂停施工,并实施保护方案禁止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带入外来物种。

2)减缓措施加强水域保护。在水域附近路段施工时,由于水域及附近有两栖爬行类动物活动,因此要做好施工污水的处理工作,禁止将任何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施工材料的堆放也要远离水体,运输材料时应做好遮挡,以免对这些动物的生境造成污染。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选用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同时做好机械保养,避免施工噪声过大对区域动物的正常觅食、繁殖、活动造成大的影响。尽量减少施工对鸟类活动区域的破坏,尽力保留临时占地内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条件允许时边施工边进行植被快速恢复,缩短施工裸露面。

3)恢复与补偿措施对施工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恢复受损害的森林植被,以恢复动物的栖息地

4)管理措施设置保护生态环境的醒目宣传牌标,做好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区域,对施工人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制宣传教育,严禁施工人员捕杀项目周边出现的野生动物。

4)水土保持措施

1)塔基区根据工程占地类型分析,本工程塔基区占地类型为林地主体设计在施工前对表土进行剥离保护,设计剥离厚度为林地平均25cm林地剥离面积共计0.25hm2,剥离表土量共计625m3表土剥离属于表土保护措施,在保护表土的同时也满足了项目区的绿化覆土

2)塔基施工场地区表土剥离根据工程占地类型分析,本工程塔基施工场地区占地类型为林地主体设计在施工前对表土进行剥离保护,表土剥离属于表土保护措施,在保护表土的同时也满足了项目区的绿化覆土植被恢复施工结束后,主体设计对塔基施工场地区临时占用的林地进行植物措施,植被恢复面积共计0.1hm2植被恢复可有效保护地面,稳定基层,减少水土流失临时土工布苫盖结合主体布设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临时堆存的表土施工期间裸露在外,受降雨影响易造成流失,方案针对施工期间堆存表土设计苫盖措施,临时苫盖采用土工布,共计苫盖面积1000m2临时编织袋拦挡施工期间为防止雨水冲刷对临时堆存的表土造成水土流失,方案考虑了临时编织土袋进行拦挡,采用字形紧密排列的堆砌方式,编织袋装土堆高为1.0m,顶宽为0.5m,底宽1.20m,坡比1:0.5。经统计,线路工程区共计设置临时编织袋挡墙255m,装土填筑量为81.6m3,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拆除。编织袋装土土料来源于临时堆土点的表土,拆除后用作植被恢复覆土使用。临时排水沟施工期间为防止降雨时地表径流对表土堆场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方案考虑沿塔基施工场地级电缆及施工场地区外围开挖临时排水土沟排导表土堆场雨水。设计临时排水沟为土质材质,经估算线路工程区临时排水沟长度共计255m,排水土沟断面为梯形,尺寸为顶宽0.6m,底宽0.3m,沟深0.3m,边坡比10.5,排水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单位长度工程量为全线共计土方开挖45.9m3,土方回填45.9m3,铺设塑料薄膜102m2

3)跨越施工场地区根据主体设计资料,跨越施工场地不进行开挖,不做场地平整,主要为跨越施工设备布设,方案设计采用土工布进行铺垫保护。经统计跨越施工场地区共计铺垫土工布120m2土工布铺垫能有效防降雨、径流对边坡坡面形成的溅蚀、面蚀和沟蚀,避免在降雨的冲刷下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

4)牵张场地区根据主体设计资料,跨越施工场地不进行开挖,不做场地平整,主要为跨越施工设备布设,方案设计采用土工布进行铺垫保护。经统计跨越施工场地区共计铺垫土工布600m2土工布铺垫能有效防降雨、径流对边坡坡面形成的溅蚀、面蚀和沟蚀,避免在降雨的冲刷下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

5)临时施工便道区表土剥离根据工程占地类型分析,本工程临时施工便道区占地类型为林地主体设计在施工前对表土进行剥离保护,设计剥离厚度为林地平均25cm林地剥离面积共计0.25hm2,剥离表土量共计625m3表土剥离属于表土保护措施,在保护表土的同时也满足了项目区的绿化覆土植被恢复施工结束后,主体设计该区临时占用的林地进行植物措施,植被恢复面积共计0.25hm2植被恢复可有效保护地面,稳定基层,减少水土流失

2、林地保护及减缓措施

为保护和减缓施工期间对林地的影响,本次施工期间主要针对占用林区域进行防护级减缓措施,主要措施如下:(1)建设单位应按《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向主管部门履行手续,落实林地补偿和保护工作;(2)项目对林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为此,根据占用区域的地形地貌及扰动情况,对临时占用的林区域内采取植物恢复措施。主要种植与区域内相同的植被,对于不适合植树造林,进行草籽绿化,水保提出选择当地主要物种进行混播,待施工期结束后需对施工期间造成破坏的区域恢复原貌,避免项目建设对林地的影响。(3)同时,项目运行后要跟踪监测,加强对临时占用林区域内的植被(包括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管理与养护。由于占用的林地面积较小,在采用上述措施后施工期间对林地的影响较小。

3其他生态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项目区生物多样性,在后期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应采取如下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2)采用全跨越设计,减少林木砍伐和植被破坏。(3)塔基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对占地红线范围内的表土进行剥离存放,用于绿化恢复;临时堆土及时回填,控制其堆存规模及范围;尽量利用现有道路,减少临时施工道路的开辟并控制新开道路宽度,减少新增临时占地。(4)开挖塔基基础时,应制定合理的放线开挖措施,尽量不降或少降基面,保留原地形和自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山坡处应用编织袋将开挖的土块装好,并堆放整齐,防止土、石块顺坡丢弃,从而减少天然植被的破坏。(5)在铁塔塔材堆放区、组装区、起吊区及工器具堆放区铺设草垫或棕垫及枕木,防止塔材摆放、撬动组装、起吊作业时破坏地表植被。(6)架线施工时,展放导引绳的通道应规定只设一条,施工人员不得随意踩踏出多条通道。(7)强化施工管理,严禁超计划占地。加强施工人员生态保护教育,发放宣传手册,严禁捕猎、捕食野生动物和随意砍伐、践踏植被。在现场设环境保护宣传牌、警示牌。(8)合理安排施工时序,尽量避开野生动物分布区,生态恢复采用本地植被,维护周边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9)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并加强后期养护和维护。

二、运营期

1、噪声环境保护措施采用良导体绞线,减小静电感应、对地电压和杂音;导线、金具提高加工工艺,防止尖端放电和起电晕。

2、水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输电线路投运后,无废水产生,无需采取专门的废水处理措施。

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输电线路在运营后无废气产生,不会对沿线大气环境产生影响,无需采取专门的废气处理措施。

4、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1)本项目运营期不设劳动定员,仅定期进行维护检修,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维修人员自行收集清运至附近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2)项目运营期间,线路的维护会对沿线巡视发现有安全隐患的树木进行砍伐清除,清除的树木就近提供给附近村民作为薪柴使用。(3)本项目线路进行检修时,会产生少量的废弃绝缘子,收集暂存后交由电力物资回收单位进行回收处置

5、电磁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新建输电线路,应优化导线的相序排列方式及杆塔型式,合理选择导线直径及导线分裂数,并提高线路的加工工艺,降低线路周围的工频场强。建设单位应在危险位置建立各种警告、防护标识,避免意外事故。对当地群众进行有关高压输电线路和设备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在高压走廊内的停留时间。确定导线与地面、建筑物、树木、公路、河流及各种架空线路的距离时,导线弧垂及风偏的选取按《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执行。加强线路日常管理和维护,使线路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应保证所有高压设备、建筑物钢铁件、塔基地线均接地良好,所有设备导电元件间接触部位均应连接紧密,以减少因接触不良而产生的火花放电。应在线路铁塔座架上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标明严禁攀登、线下高位操作应有防护措施等安全注意事项,避免人员触碰导线发生意外。对线路周边群众进行有关高压输电线路和设备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加强线路巡查工作,尽量避免沿线居民在线路电力设施保护范围内新建民房。运行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电磁辐射知识的培训。合理安排工作,减少工作人员在高电磁场区域的停留时间,以减小电磁场对工作人员的影响;避免与工作无关的人员进入高电磁场区域。拟建线路经过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时,严格按照设计线路平断面定位图,确保保护目标处电磁环境影响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项目运行期对线路和塔基进行定期巡查和检修,应对线路检修维护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尤其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禁止维护人员引入外来物种,严禁踩踏塔基周围农作物及严禁随意砍伐线路走廊附近的林木,严禁捕杀区域内野生动物不对周边的动植物及生态环境进行破坏。2工程运营期间对架空线路导线下方高度较高的林木需要修砍,修砍前须办理林业砍伐手续。3)对塔基附近加强植被的抚育和管护。(4)对线路检修维护人员加强用火管理,在线路巡视时应避免带入火种,以免引发火灾,破坏植被。并制定项目火灾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