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楚雄市200MW共享储能项目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拟审公示

  • 楚雄州生态环境局
  • 1153230001516792XM-/2025-0423003
  • 2025-04-22 16:50:43

楚雄州生态环境局关于楚雄市200MW共享储能项目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查情况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联系电话:0878-3024177、0878-6160885(楚雄州政务中心受理窗口)公示期: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通讯地址:楚雄市北浦路118号楚雄州生态环境局

传真:0878-3017979   邮编:675000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评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楚雄市200MW共享储能项目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吕合镇,南华县龙川镇

华能澜沧江(楚雄)新能源有限公司

大理厚德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本工程新建楚雄市200MW共享储能建设项目送出220kV线路1条,线路路径长度约2.86km,其中楚雄市境内1.28km,南华县境内1.58km。新建线路导线截面按400mm²考虑,导线采用JNRLH60/LB20A-400/50型铝包钢芯耐热铝合金绞线。工程共用铁塔9基,其中耐张塔7基,直线塔2基,耐张比为77.8%。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有水土流失、施工噪声、施工扬尘、生活污水、固体废物等;运营期的影响主要有噪声、电磁及固体废弃物等。

施工期:(1)生态影响: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开挖将扰动地表,破坏土壤结构,易引起土层营养物质流失;施工活动会扰动地表,形成再塑地貌,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植被防护能力和土壤抗蚀能力降低或丧失,易引发水土流失。同时工程在林木密集区因施工活动造成的植被破坏,产生的噪声、扬尘等会对区域生境造成影响,对植被、动物及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2)废水:项目平均每天配置施工人员约30人(沿线路分散分布),工程施工营地布置于项目区较近的村落,租用当地民房及空置房屋进行供施工人员生活,仅在施工场地产生少量的洗手废水,产生量较少,就地泼洒,用作洒水降尘。施工期输电线路塔基施工产生废水主要来自塔基混凝土拌和,产生量约0.52 m³/基,本项目输电线路共新建塔基9基,整个施工期塔基施工废水产生量为4.68m³。3)废气:主要为施工粉尘,来源于输电线路架设施工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拌和、设备安装、建设材料堆放、运输车辆等造成的扬尘。4)噪声:主要为施工器械、施工人员、施工车辆等产生的噪声。5)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工程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平均每天配置施工人员约30人(沿线路分散分布),项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5kg/人▪d计,则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5kg/d。建筑垃圾主要为废砖块、混凝土等建材。

运营期:1)声环境影响:输电线路运行噪声主要是由导线、金具和绝缘子的电晕放电、间隙放电(火花放电)而在其周围形成的电磁性噪声。(2)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本项目线路运行期按相关规定对导线下方与树木垂直距离小于4.5m的零星林木进行削枝;线路维护人员可能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对植被造成一定踩踏和引入外来植物;由于工程占地如塔基占地,使少量野生动物栖息地、觅食地,以及活动面积减少;项目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塔基检修对野生动物都有一定影响。3)电磁环境影响:电能输送或电压转换过程中,高压输电线路等高压配电设备与周围环境存在电位差,形成工频(50Hz)电场;高压输电线路导线内通过较强电流,在其表面形成工频磁场。

施工期保护措施:

1施工场地生态保护措施:在铁塔基础基面开挖时,根据铁塔不等高腿的配置情况,结合现场实际地形慎重进行挖方作业;挖方时,上坡边坡一次按规定放足,避免立塔完成后进行二次放坡;基础高差超过3m时,注意内边坡保护,尽量少挖土方,当内边坡放坡不足时,砌挡土墙;对降基较大的塔位,在坡脚修筑排水沟,在坡顶修筑截水沟,有效地疏导坡上的水流,防止雨水对已开挖坡面和基面的冲刷;施工中保护边坡稳定和尽量不破坏自然植被。基础施工时,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做到随挖随浇制基础,同时做好基面及基坑的排水工作;基坑开挖时,尽量减少对基底土层的扰动。

植被保护措施:避让措施:a.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按照划定范围施工,禁止越界施工,禁止滥砍滥伐。b.施工过程中禁止向用地范围外的耕地倾倒弃土以及生活垃圾等。c.加强用火管理,严禁由于用火不当引发森林火灾。d.禁止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带入外来物种。减缓措施:a.在施工红线范围内尽量保留乔木、灌木等植株,减少生物量损失。b.合理开挖,保留表层土。塔基开挖时应将表层土与下层土分开,暂时保存表层土用于今后的回填,以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利于植被的恢复,土石方临时堆场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c.塔材、金具等材料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应尽快进行组装,减少施工材料临时堆放点对植被的占压。d.本项目应尽量避让天然林郁闭度超过0.5的林地,对于无法避让的,应采取控制导线高度设计,以减少林木砍伐。e.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应集中收集装袋,并在结束施工时带出施工区域,不得随意丢弃。同时涉及占用林地的,应严格按照规定办理相关使用手续,取得许可后再施工等。恢复与补偿措施:a.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用的土地进行植被恢复或复耕,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下,选取当地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保证绿化栽植的成活率。b.塔基施工结束后可在塔基占地范围内进行人工植被恢复,增加塔基处植被盖度,人工恢复以当地植物为主,禁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c.对于永久性占用的林地,应根据有关规定采取异地补偿的方法恢复,原则上应损失多少必须补充多少,并采取人工抚育至少5年的措施,使每公顷生物量不低于原有水平,并向被征用单位支付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向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管理措施:a.做好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区域,做好施工期间的生态环境宣传警示教育,严禁随意砍伐林木。b.加强施工管理,禁止随意扩大占地范围,禁止任意砍伐施工区周边植被。c.严格施工期项目场区烟火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动物保护措施:避让措施:a.合理安排,科学组织施工,禁止夜间施工。b.在施工中,如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要及时报告当地林业部门,并按照《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 1113-2020)中相关要求“施工区发现有保护动物时应暂停施工,并实施保护方案”。c.禁止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带入外来物种。减缓措施 a.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选用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同时做好机械保养,避免施工噪声过大对区域动物的正常觅食、繁殖、活动造成大的影响。b.尽量减少施工对鸟类活动区域的破坏,尽力保留临时占地内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条件允许时边施工边进行植被快速恢复,缩短施工裸露面。恢复与补偿措施:对施工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恢复受损害的森林植被,以恢复动物的栖息地。管理措施:设置保护生态环境的醒目宣传标牌,做好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区域,对施工人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制宣传教育,严禁施工人员捕杀项目周边出现的野生动物。

施工期污染影响保护措施:(1)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①本项目输电线路施工人员沿线分散,工程施工营地布置于项目区较近的村落中,租用当地民房及空置房屋供施工人员生活。仅在施工场地产生少量的洗手废水,产生量较少,直接用作洒水降尘;②塔基浇筑混凝土拌合冲洗废水经临时沉淀池澄清后回用于塔基混凝土搅拌和洒水降尘,不外排;③施工场地远离地表水体布置,不得在地表水中清洗车辆及施工器具。杜绝各种污水的无组织排放,特别是不得以渗坑、渗井或者漫流等形式排放。④项目施工期间禁止在河道管护范围及近河两侧设置堆料场、牵张场及施工生产区等。1)声环境保护措施:1)噪声源控制: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对机械设备 精心养护,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减低设备运行噪声;加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以减少运行噪声;降低混凝土振动器噪声,将高频振动器施工改为低频率振动器以减少施工噪声;2)传播途径控制:建设单位在施工场地周围有敏感点的地方采用围挡,以减轻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敏感目标保护: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进行施工,以减少对周围村居民的影响。施工车辆经过居民点和施工营地等敏感点时,减少鸣笛次数,合理安排运输时间,尽量避免道路车辆扰民。3)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1)采取湿法作业方式,每天定时对施工场地及运输道路进行洒水降尘。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早、午、晚各洒水1次,在各作业区邻近村庄居民区区域,应加大洒水降尘力度;若遇大风或干燥天气,可适当增加洒水次数,最大限度减少扬尘量。2)施工现场内的水泥、黄沙等粉状材料应尽量袋装密封,散装建筑材料堆放时应采取覆盖遮挡措施;材料堆放要避开风口,并与施工道路和周围居民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风起扬尘和车辆交通带起的扬尘。3)在施工场地设置专人监管建筑垃圾的收集和及时清运处置,防止二次扬尘污染。4)装运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的车辆应进行覆盖遮挡,粉状材料采取密闭式运输,避免沿途抛洒扬尘。保持车辆整洁,防止车辆轮胎夹带泥土。5)选择尾气排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并加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维护和保养。6)在施工期间,执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等相关要求,落实施工扬尘控制措施,在施工合同中确定扬尘污染防治目标及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施工作业人员上岗前,施工单位应组织以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扬尘防治日常教育培训和考核等。4)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保护措施:施工区域设置垃圾桶,输电线路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统一进行清运处理。建筑垃圾中混凝土、砂石、废砖块等不可回用的同填方一同回填,废弃导线、包装材料等可回收利用的进行回用。项目开挖土石方全部用于回填,不产生废弃土石方。水土保持的临时工程如临时排水沟及铺垫的彩条布等,进行分类处理,临时排水沟拆除后与建筑垃圾一起按住建部门要求进行规范处置;铺垫的彩条布则与生活垃圾一起集中收集后,送至周边村落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

运营期保护措施:

噪声环境保护措施:采用良导体绞线,减小静电感应、对地电压和杂音;导线、金具提高加工工艺,防止尖端放电和起电晕。

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1)本项目运营期不设劳动定员,仅定期进行维护检修,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维修人员自行收集清运至附近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2)项目运营期间,线路的维护会对沿线巡视发现有安全隐患的树木进行砍伐清除,清除的树木就近提供给附近村民作为薪柴使用。(3)本项目线路进行检修时,会产生少量的废弃绝缘子,收集暂存后交由电力物资回收单位进行回收处置。

电磁环境保护措施:①对于新建输电线路,应优化导线的相序排列方式及杆塔型式,合理选择导线直径及导线分裂数,并提高线路的加工工艺,降低线路周围的工频场强。②建设单位应在危险位置建立各种警告、防护标识,避免意外事故。对当地群众进行有关高压输电线路和设备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在高压走廊内的停留时间。③确定导线与地面、建筑物、树木、公路、河流及各种架空线路的距离时,导线弧垂及风偏的选取按《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执行。④加强线路日常管理和维护,使线路保持良好运行状态。⑤应保证所有高压设备、建筑物钢铁件、塔基地线均接地良好,所有设备导电元件间接触部位均应连接紧密,以减少因接触不良而产生的火花放电。⑥应在线路铁塔座架上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标明严禁攀登、线下高位操作应有防护措施等安全注意事项,避免人员触碰导线发生意外。⑦对线路周边群众进行有关高压输电线路和设备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⑧加强线路巡查工作,尽量避免沿线居民在线路电力设施保护范围内新建民房。⑨运行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电磁辐射知识的培训。合理安排工作,减少工作人员在高电磁场区域的停留时间,以减小电磁场对工作人员的影响;避免与工作无关的人员进入高电磁场区域。⑩拟建线路经过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时,严格按照设计线路平断面定位图,确保保护目标处电磁环境影响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项目运行期对线路和塔基进行定期巡查和检修,应对线路检修维护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尤其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禁止维护人员引入外来物种,严禁踩踏塔基周围农作物及严禁随意砍伐线路走廊附近的林木,严禁捕杀区域内野生动物,不对周边的动植物及生态环境进行破坏。(2)工程运营期间对架空线路导线下方高度较高的林木需要修砍,修砍前须办理林业砍伐手续。(3)对塔基附近加强植被的抚育和管护。(4)对线路检修维护人员加强用火管理,在线路巡视时应避免带入火种,以免引发火灾,破坏植被。